《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5种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17)与贺麟先生强调直觉与理性之间的联系不同的是,艾恺看到的是这两个概念在功能上的一致性。
不但有,而且还很基本。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宗教-伦理的超验存在的明确证据——可以说,它是所有高等文明轴心时代的标志,对于先前的高等文明发展持有批判的精神。
(同上,第39页) 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哲学的西方学者,安乐哲的目的是反对将源自西方的概念当作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来解释中国思想,反对实质是自我文化中心论的西方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坚持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他赞同乃师牟宗三的说法:天命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没有变化的标准。超验原理包括在先验辩证论中讨论的心理学、宇宙论和神学的理念。但安乐哲对海外新儒家和其他人用内在超越或内向超越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的批评基本还是正确的,他们的确对超越概念的复杂而特殊的含义缺乏足够理解,因而他们的解释的确对中国哲学特质有歪曲和误解。他们其实是想强调中国思想的特殊性,认为用西方哲学传统的概念来论述中国思想是忽视和掩盖了中国传统的特殊性。
它与任何有限的存在者(包括我们人)的区别不是量上的,而是质上的。二者的这个区别,正是天道超越性的证明。12、其中,惟一的漏洞来自董仲舒之后的三统说,三统说把孔子视为三统之一,强调孔子为汉制法的同时,不考虑汉为一王朝而已。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赵岐注云:孔子之门徒,颂述宓戲以来,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周公与孟子之间,孔子开启的是圣人之学,所以,孔子是作为教师存在的。《论语·里仁》一贯一章,皇侃《论语义疏》云: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哉。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35 郭象之注,最明确的特色就是将六经视为先王之陈迹、古人之陈迹,以现代眼光来看,就是经书如果伏羲到周公这些圣人之法的集合,这些圣人已经成为历史,那么,经书也便成为历史记录。
(《礼记正义》,第459页)盖以三代之礼,皆须诚以行之,故郑注一为俱趋诚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自西京以降,对经学的理解,主要是从法的角度进行理解。
…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但也因如此,夫子之吾道一以贯之,在郑注中也没有寻求五帝三王之法背后共通之道。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36按照郭象的看法,徒法圣人之迹,不能应时代之变,毫无意义。
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是孔子遍知夏殷之礼矣。
细察郑注,我之道虽多,一以贯知之,此道之义,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孔子之道,而是具体意义上的言说,即夫子自道之道,因此,吾道一以贯之,是夫子之所道,有一基本态度贯穿其中。(同上)而继治世者,如舜继尧,禹继舜,董子云: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
39 程颐为其兄程颢所作《明道先生墓表》有云: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也就是说,经学,就文献言之,是围绕经书所进行的解释,就学术言之,是解经中形成的学问,就性质言之,是圣人之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1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95、96页。郑玄把三统理论变成礼书篇目,从文献的角度,固有其依据与理由。[疏]孔子语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贯统天下万理也。
郑注:称情而立文,称人之情轻重,而制其礼也。14郑玄《驳五经异义》又云:《公羊》说‘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以为文、襄之制。
13、郑玄著,皮锡瑞注:《六艺论疏证》,《皮锡瑞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570页。董子云: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
现实政治要由乱而治,必须探究五帝三王时代治乱之由。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
也就是说,必须从多元化的圣人与圣人之法中,探讨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圣人。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忠恕如何有通贯性,并且达至道,可以说是这则对话最难解释的问题。
虽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须至诚,故云一也。在这样的理论中,孔子之前的历代圣王,每一代圣王皆制作礼乐,不相沿袭,皆有其圣王之法,这些法,正是经中所载内容。
21、《朱子语类》,《朱子全书》第14册,第966页。以此数文言之,《春秋》为汉制明矣。
38 盖汉末以后,六经以成圣人之陈迹,玄学家要重新探讨本源性问题,只能将圣人与圣人之法分开,其背后是将价值与历史分开,超迈历史而谈价值,超迈圣人之法而谈圣人,因此,类似于圣人是否有情之类的问题,会成为玄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
22、《朱子语类》,《朱子全书》第14册,第968页。朱子《中庸章句序》言道统愈明: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可以说,从法的角度来理解六经,六经不仅是六本书构成的文献系统,而且从性质上言,包含着自伏羲至孔子的多种圣人之法。30、郑玄:《论语注》。
郑玄又把《周礼》定为礼经,《仪礼》定为曲礼,使礼经真正落实为经国大典。10依赵岐之见,孔子及门徒所述者之所以自伏羲始,以《易》始于伏羲,之所以至于周公,以诸经皆多有周法,因此,伏羲至于周公,乃孔子以前六经之法所形成的时期。
…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迹则六经也。
郑君兼通今古文,沟合为一,于是经生皆从郑氏,不必更求各家。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